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把握绿色机遇 发挥科技国家队职责
发表日期: 2017-07-20 作者: 马卓敏 文章来源:科学网
打印 文本大小:    

 

  在坦桑尼亚共建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剑麻废液沼气工程 

 如今,为“一带一路”提供科学支持已经成为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共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各研究所也都踊跃出谋划策,履行起自我职责。

 在位于我国西南一隅的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为“一带一路”提供科研支持中,以成都为起点,向外延伸至东南亚、非洲、巴尔干半岛,并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出了一条“绿色”的“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是根本 

 所谓“绿色”,据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理解,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目的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增长点。

 “要让‘绿色’融入到研究所的建设特色中来,就必须瞅准‘绿色’与研究所建设的结合点。”作为一所立足西南,专长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所,围绕构建“绿色”“一带一路”机遇,这些年,成都生物所着重开展起了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数据库、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及生产基地建设。

 如今的研究所,已建立起了“中英天然化合物研究与开发联合中心”“中国-克罗地亚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非洲农村生物能源研发中心”等机构,同时与坦桑尼亚坦噶地方政府共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剑麻废液沼气工程,获得了坦桑尼亚总统奖。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是长江经济带多年来持之以恒抓生态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区域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基本路径。”赵新全介绍,研究所目前正围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的“三大战略”,重点针对西南干旱河谷区和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工作。

 当前,研究所在全面“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突出特色、跨越发展”的理念感召下,正按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应用推广”的全链条设计自我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总思路下,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赵新全表示,研究所建议在西部地区设立“成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拟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来。

 立足当地服务社会 

 如今,在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战略新兴生物产业形成与升级提供科学基础、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过程中,研究所全面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西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定位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链布局科技资源为指导,服务西南地区建设。

 “要全面立足社会,就必须形成长效机制,为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领域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赵新全介绍,如今研究所已建立院地合作长效机制。近年来,分别与四川省阿坝州、绵阳市、广元市等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紧紧抓住成、德、绵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部署创新驱动试验区,围绕天然药物、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生产业发展等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院地合作的目的是促进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近年来,研究所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与四川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了高山迹地森林恢复与抚育管理试验示范和林窗模式疏伐试验示范;并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及分子模块育种先导专项,建成了作物育种夏繁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在四川绵阳、广汉、广元等地推广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准规划,帮助地方产业升级,解决西南地区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州县的现实问题是我们科技‘国家队’的责任。”赵新全表示,如今,通过精准农业规划,研究所已完成了阿坝以及茂县等地区的特色农业调整升级;还在广元市为当地打造了石斛等药用植物产业,为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

 赵新全指出,整个“十三五”期间,研究所都将始终践行“科技创新、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打造好研究所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两条主线并存发展的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真正体现出研究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

 完善产学研发展 

 对于诸上成绩的取得,无不归功于研究所多年来学科建设秉持的思想:有所为与有所不为。赵新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科建设的重点转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上。

 如今,研究所已经围绕“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及农业高效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重点领域,重点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并提出了应用研究遵循“问题导向、全链条设计、系统解决方案”的思路。

 “十三五”期间,研究所以做强特色鲜明、优势彰显的重点学科为指导,结合目前具有发展优势的6个三级学科,将14个学科组进一步整合为7个学科团组。

 “我们正在作物育种、高效生物农药研发与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上不断发力。”如今,研究所以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和开发天然药物及产业化示范为己任,为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政策激励和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着产学研全链条发展。

 “研究所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产学研链条上的软实力。”据赵新全介绍,他们全面简化了科技论文的绩效奖励,鼓励科研人员加强如农作物品种推广、生物农药示范推广、环境污染治理示范推广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在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上,研究所通过转让或者许可取得的净收入,按其70%的比例奖励完成人;鼓励科研人员带着职务科技成果离岗创业,保障离岗创业人员的权益,降低了横向项目间接费用提取比例,扩大了横向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

 此外,研究所还通过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全链条发展。全所充分发挥“中英天然化合物研究与开发联合中心”作用,借助“中国科学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平台,目前正联合组建四川成都中科转化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如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已成为研究所“十三五”期间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而“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模式,则是研究所近几年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共建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引领天然药物、生物基产品、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生物检测等领域科技成果在川就地转移转化的前提。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