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华西都市报》茂县500亩的人工林成片染病死亡
发表日期: 2015-06-01 作者: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打印 文本大小:    

  岷江上游的茂县,500亩的人工林成片染病死亡。川西地区,约有80公顷的人工林面临染病死亡威胁。汛期来临,如果缺少这片蓄水森林的生态屏障,成都平原难免洪涝之害。 

  5月26日,记者跟随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到茂县生态站。在这里,科研人员正在为2万多亩森林“治病”,为森林开一个“天窗”,恢复植被多样性。如果实验有效,未来这种治疗手段将推广到川西地区的所有人工林。

  森林生了啥病? 

  人工林成片死亡 林下“寸草不生” 

  记者来到茂县生态站,这里有一片2万多亩的人工林。作为岷江中上游的生态蓄水屏障,汛期这片森林却“生病”了。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树林密度很大,遮住了阳光。林下几乎没有植物生长,地面被枯枝覆盖,存现一种“寸草不生”的状态。

  已经在该站工作10年的项目的负责人何其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这片森林属于用材林,对树木进行皆伐。砍伐后,主要种植云杉和松树两种树。1998年后,这片人工林变为公益林,禁止砍伐。发展至今,由于树种单一,这片森林面临一个很大的风险:一旦感染病虫害就会大面积传染并死亡,造成水土流失。

  “失去这片森林的蓄水功能,成都平原遭受洪灾的可能性将变大。”何其华说,目前在茂县已经出现了面积约500亩的人工林成片染病死亡。而在川西地区,约有80公顷这样的人工林。“如果染病率超过万亩,水土流失将非常严重。而四川省的水土保持林数量占长江中上游流域的一半之多,如果四川的林子被破坏,整个长江中上游都要受影响。”

  怎样治病? 

  给森林开“天窗” 让土壤“呼吸” 

  “我们正在给森林进行改造,让它充分发挥为防洪抗涝的功能。”何其华告诉记者,目前该生态站正在采取“林窗式疏伐”方式进行改造,让森林重现生机。简单得说,就是给过于密集的森林开一个“天窗”,让阳光能够照射下来,给其他植物腾出生长空间。

  记者在改造现场看到,在一块人工林的样地上,科研人员在其中间区域开出一块空地。“我们正在试验多大面积的林窗改善的效果更好。目前分为60平方米、120平方米、180平方米3个大小等级。”相比周围的寸照不生,林窗空地上已经开始长出各种各样的茂密植物。树木种类多了,不仅能够避免森林大面积死亡的危险,水源涵养的效果也更好。

  目前这种“治病”方式还处在试验阶段,如果各项指标符合要求,未来将在川西地区的80公顷人工林进行推广。

  同步播报 

  干旱河谷种植车厘子 即环保又有经济效益 

  位于成都上风上游的岷江干旱河谷区是成都的另一道生态屏障。“这片区域共约2百多平方公里,面积虽然不大,但对成都平原的影响很大。”何其华说,干旱河谷的土壤无法留住水分,一旦汛期来临,大量雨水就会冲到下游的成都平原,从而造成洪涝灾害。

  如何治理?目前,干旱河谷地区引进了成都平原的大樱桃经济作物,不仅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而且有效治理了水土流水。“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经济作物只能在干旱河谷里水源环境较好的地方生长,如小溪边,或者需要修建专门的灌溉设施。”何其华说,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哪种耐旱植物更加适合在干旱河谷生长,并对其进行培育和推广。

  另外、该站还建有一个气象监测站。24小时监测岷江上游的降雨量、蒸发量、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因素。这些数据除了用于环境治理,还为每年的汛期提供参考。何其华说,去年五月,气象站曾监测到每小时100多毫米的暴雨降雨量,这些数据除了作为气候数据积累,也是对洪灾的警示。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秋凤 实习记者王如乔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