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磷组分方面获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 2022-10-09 作者: 文章来源:
打印 文本大小:    

 磷是植物和土壤生物发育的第二大必需营养元素,仅次于氮。土壤中存在多种化学形态的磷,不同形态磷的生物有效性不同,其循环过程也存在差异。土壤磷对植物和土壤生物的有效性取决于土壤磷组成,土地利用变化可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和其他相关属性进而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土壤磷形态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在环境和植被覆盖变化方面具有高度多样性。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评估该区域土壤磷循环和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Belayneh Azene在博士生导师潘开文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天然林、人工林、农田和灌木林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分级方法测定磷组分,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亚高山生态系统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深度对磷形态有显著的影响。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农田和灌木林后,土壤有机磷均降低。由于有机物质减少,农田土壤有机磷组分损失程度最高。由于化肥施用,农田土壤总磷和无机磷组分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2)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磷组分以NaOH-Po为主,占总磷的63.3~73.14%;土壤无机磷组分以HCl-Pi为主,农田土壤HCl-Pi占总磷的42.74%。(3)土壤含水量、pH值、土壤有机碳、总氮和钙是影响土壤磷组分的关键土壤因子。有机磷组分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维持土壤磷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来维持土壤磷储量,研究结果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土壤磷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 of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to land use change in the subalpine ecosystems of Southeast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Belayneh Azene为论文第一作者,潘开文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1133012)、波兰国家科学中心(2018/30/Q/NZ9/00378)、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研究计划(2019QZK0303)、雅江生物物种(植物)调查和评估项目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

  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组分含量 

  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组分比例 

  3 土壤磷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4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