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在两栖动物皮肤先天免疫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中获进展
发表日期: 2018-08-22 作者: 刘炯宇 文章来源:两爬室
打印 文本大小:    

 全球两栖动物数量近几十年来正急剧下降,造成下降的因素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化学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等。传染病方面,真菌(蛙壶菌和蝾螈壶菌)和病毒(虹彩病毒科的一些病毒)被认为加剧了近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的衰退。两栖动物皮肤先天免疫(抗菌肽为主)和皮肤共生菌被认为是防御传染性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皮肤先天免疫及皮肤共生菌对上述病原菌,特别是对蛙壶菌的防御能力上。然而,未遭受上述新兴病原体侵袭的繁盛种群的先天免疫能力在自然状态下是如何变化的还缺乏报道。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团队的刘炯宇等人,以四川冕宁、四川会理和云南昆明无指盘臭蛙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这三个种群动物的皮肤分泌物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共14次采样)对60株采样地环境细菌的抗菌能力(每平方厘米皮肤所含分泌物对细菌的最大抗菌容量,其值在0.069.10毫升之间)。经广义估计方程等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每平方厘米皮肤中含有的分泌物的量在这三个种群中无显著差异,但分泌物的抗菌能力却有极显著差异(冕宁<会理<昆明);同一个种群内,皮肤抗菌能力随季节高度变化(冕宁:夏季<春季和秋季;会理:春季<秋季<夏季;昆明:秋季<春季<夏季)。种群密度和体重显著影响皮肤抗菌能力:与种群密度呈负线性相关,与体重呈正S形相关;而性比和环境细菌数目对皮肤抗菌能力无显著影响。此外,皮肤抗菌能力对细菌来源(水源和土源,本地细菌和外地细菌)无选择性,而对细菌种属有选择性。以往研究表明处于新兴病原体胁迫状态下的皮肤先天免疫是变化的,而该研究表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皮肤先天免疫也是高度变化的,该研究有助于预测种群的疾病易感性,为生态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研究结果近期以题为“Skin innate immunity of diskless-fingered odorous frogs (Odorrana grahami) with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发表在国际发育与比较免疫学会会刊《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1 无指盘臭蛙皮肤抗菌能力 

  A地点,B季节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