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一种高产降粘酶系的菌种获发明专利
发表日期: 2014-12-10 作者: 王佳婧 文章来源:科技处
打印 文本大小: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高产降粘酶系的菌种及其应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210234738.5)。 

 随着石油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第一代燃料乙醇,玉米(美国)和甘蔗(巴西)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土地资源紧缺和粮食危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不经济也不切实际的策略。因此以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如秸杆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生物质抗性导致植物纤维中的结构性多糖难以被微生物利用,如果不提高纤维素降解为可发酵性糖类的动力学参数和转化率,不解决这些原料难以降解的化学结构特征,整个生产过程也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 

 甘薯等块茎类非粮原料具有高淀粉和可发酵性糖,且中国是世界上甘薯最大生产国,是较为理想的1.5代燃料乙醇的原料。但是这些块茎类的发酵醪液粘度很大,导致醪液输送困难,降低了工艺流程中的热传导效率和酵母的活性。采用流加的发酵工艺和添加发酵用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甘薯等全原料发酵过程中开发了一种添加降粘酶系的工艺,即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聚糖酶等商品酶达到快速降粘的效果。但是商品降粘酶价格昂贵,应用于工业生产仍然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成本问题已成为1.5代和2代燃料乙醇生产的共性问题。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针对以上问题公开一种高产降粘酶系的菌种及其应用,通过降粘酶系菌株的筛选和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利用其发酵粗酶液,通过简单的操作工序,即可降低薯类原料粘度,达到很好的预处理效果。有效解决制约我国薯类原料发酵的成本问题,大幅度提升我国薯类原料发酵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