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创新历程
5·12 我们在一起
发表日期: 2008-11-18 作者: 文章来源:综合办
打印 文本大小:    

2008512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 顷刻间山川变形,河流改道,道路损毁,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也给生物所造成了重大损失。面对罕见的自然灾难,生物所人没有退缩,沉着应对,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所上下团结一心,与灾害展开了一场永记史册的搏斗。

强震发生之后,生物所立即组织职工和学生撤离危险地带,做好职工和学生的稳定工作。研究所迅速成立了以吴宁所长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小组和抗震救灾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所领导分为两个组,分别负责所内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和野外救援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地领导组织全所职工和学生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地震无情,人有情。生物所始终把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强震发生2个小时后,所领导就带领相关人员走访了居住在园区内和住医院的院士、离休老同志和离休老同志的家属,为他们送去食品,并专门为他们安排了临时住房,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在第一时间, 与在野外工作、考察的同志联系,了解他们的安危情况。

道路不通,信息不通,生物所16位同志被困绵竹云湖国家森林公园。12日当天下午,研究所迅速组织救援小组前往绵竹开展了长达102个小时的紧急救援工作。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灾区,并每天向被困人员家属通报最新救援进展信息,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在一直无法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的危急情况下,紧急向部队求援, 得到了成都军区和四川省军区的大力支持。解放军某部先后派出近200名战士和直升飞机,历经千辛万苦,于516晚将生物所在云湖森林公园幸存的13人安全救回成都,受伤人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在救援绵竹被困人员的同时,生物所也积极开展了对茂县生态站等其他被困人员的救援工作。茂县是重灾区中被困时间最久的地方,茂县生态站有11人被困其中。 523,叶彦副所长带领救援小组携带粮食、药品、观测设备等救援物品,绕道雅安、宝兴、小金、马尔康、黑水、茂县,行程1600公里,于525下午将被困13天的生态站副站长朱亚平及学生全部接回成都。

   为了做好学生的稳定、管理和安全工作,以中心()为单位,指定了学生临时负责人;发动团委、学生会骨干负责管理、联络所在中心()的学生, 并负责与所值班室进行沟通联系;组织学生支部和导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慰,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并将大部分学生安置在楼厅住宿。及时向学生发放了生活补贴,为学生搭建了固定地震棚,解决了全部学生的安全住宿问题。

在做好抗震救灾的同时,生物所积极开展科技救灾工作。 灾害发生后第二天,生物所即恢复了遭地震破坏的实验室,保障科研工作继续顺利开展。迅速组织科技人员为灾区重建撰写对策及建议,派出科技人员参加灾后恢复重建科技行动方案的编写工作。科技人员围绕灾后流域生态恢复重建、动植物保护、植被恢复及外来植物入侵监测、灾区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地震灾区(县、乡镇)恢复重建规划、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向国家和四川省提出建议。印开蒲研究员撰写的《中科院专家建议高度重视灾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 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生物所牵头完成了彭州新农村示范选点并编制完成了《彭州市通济镇新黄村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方案》,该项工作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此外,还在安县、绵竹等地完成了现场选点,开展恢复重建示范工作。承办了中科院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研讨会,受院生物局委托完成了科学院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示范项目选点工作,确定都江堰、彭州作为实施点并启动实施。牵头编写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承担了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估与恢复重建规划中农业生产条件恢复重建评估工作,免费为什邡市进行了灾后重建规划环境评价。

   多难兴邦,科技强国。面对灾难,生物所人更加坚强。在大灾大难面前,生物所干部、职工和学生经受住了考验,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灾害带来的困难和痛苦,弘扬了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创新为民的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胜利。

>>>下一章>>>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