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成果 > 成果概况
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研究

  该项目明确了岷江干旱河谷面积、空间范围及生态退化问题,阐明了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动态变化趋势,提出了6大典型退化类型,揭示了植被自然更新潜力与植物多样性在多尺度上空间分异规律、典型优势灌木种群空间格局、自然更新能力及其关键限制因子,首次全面澄清了生态退化事实、退化根源及生态保护问题。 开展了主要优势植物种子性状特征、对水分胁迫、温度、海拔等多因子下的萌发与休眠过程、策略与机理的研究,提出了突破休眠障碍促进发芽的技术途径与有效方法;对5种代表性优势旱生灌木在干旱胁迫及与氮养分复合作用下的综合适应过程、关系与机理、抗旱适应策略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阐明了土壤对水分胁迫与不同栽培植物协同的反馈过程差异与机理。摸清了干旱河谷特有种岷江柏的濒危状况、个体生长规律、种群动态、结实与种子繁殖的能力、种群更新与生存环境质量及空间差异性,阐明了岷江柏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珍稀濒危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育对策,对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30年来干旱河谷造林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与科学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干旱河谷生态恢复与持续管理策略,基于野外乡土植物应用的植被恢复试验,提升了生态恢复技术对策的水平。 

  该项目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收录13篇),出版专著2部,部分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对干旱河谷生态建设、大农业发展与区域持续管理起到支撑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成果于2011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