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成果 > 成果概况
岷江上游大沟小流域生态恢复重建

  该成果以大沟小流域为试验基地,筛选出了70余种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和潜力的优良生态经济型植物,并建立起相关的繁育技术体系。特别是筛选出了连香树等20余种表现良好的乡土速生造林树种,为高山峡谷区退化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造林树种资源;提出了5大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筛选出了40余个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优化模式,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植被恢复重建模式和配套技术,并成为“十五”岷江上游生态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其中保留带与种植带交错配置技术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为高山峡谷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中的创新点,得到当地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珍稀和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圃,为高山峡谷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基础;研究出有效的资源植物规模化繁殖、栽培、活性成分提取和加工技术体系以及产品生产流程,实现了生态链与产业链在生态建设中的有机整合。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该项研究形成了一整套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包括环境背景评估、生态重建规划、物种筛选、模式建立与优化等生态恢复重建的治理技术体系。为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示范模式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有关生态恢复重建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丰富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表了80余篇有关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的科学论文。该研究中提出的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总体思路在长江上游5省  (区)“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应用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同时,本项研究通过群众和企业参与,以及举办10余期各种基层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全民生态意识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国家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所提出的生态建设新思维,以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技术体系,充分体现了综合集成创新的特点。 将保护、重建与发展有机结合,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示范,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该成果获200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电话:028-82890289   传真:028-82890288   Email:swsb@cib.ac.cn
邮政编码:610213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群贤南街23号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5370号-1